许地山:宗教的人生抒写

作者:张婷 更新时间:2014-07-12 13:3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信仰 践行 人生探求 文学探求 精神力量
【职称论文摘要】
许地山终其一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宗教信仰者与践行者,他的文学创作正是他表达自身宗教观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他宣泄自己对宗教的内在情感体验的一个窗口,是他在那个特殊时期宣扬宗教精神的一种委婉的方式,是一种宗教的人生抒写。

       一、宗教精神的“信仰”与“践行”
  1.信仰的源起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有着浓厚佛教氛围的家庭。他的祖母和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第一任妻子林月森也生长在一个信仰宗教的家庭。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在许地山幼年时期就已经萌芽。许地山的儿子周仲苓回忆到许地山童年时期就怀有一颗善良、怜悯的赤子之心。许地山的祖父做过知县,许地山从小就可以看到衙门审案的过程,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让他见到了许多残暴的事情,例如对盗窃案和奸杀案案犯的拷打非常残暴。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让年幼的许地山对此深感痛苦,他觉得这种审问方式太不人道,多次向祖父和师爷提议改良这些酷刑。童年,是人生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道主义的种子已经在许地山内心萌芽。加之“五四”时期人道主义的广泛译介,人道主义精神已如春雨润物般影响着许地山的价值观与创作实践。
  2.宗教精神的人生探求 1913年,二十一岁的许地山前往缅甸仰光任中华学校教员。1916年在福建加入闽南伦敦教会,由于不满基督教的一些教义,开始研究宗教比较学。1921年许地山前往燕京大学神学院研究宗教,同年在《小说月报》发表了《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黄昏后》等作品。这一年对许地山而言,不论是创作还是人生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妻子林月森在从福建漳州北上途中病逝,丧偶之痛对许地山来说是沉重一击,进一步加深了他“生本不乐”的人生感悟。他把对妻子的爱与思念通过宗教的爱欲表现出来。《黄昏后》是悼念亡妻的代表作。一年后,从燕大神学院毕业,获得神学学士学位。此后,他便过上了苦行僧的生活,相继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潜心研究宗教比较学,并专门赴印度大学研究印度宗教与梵文。1927年回国后,文学创作渐少,专注于宗教比较学的研究并着手编写《中国道教史》及其他宗教著作,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可以说许地山先生对宗教的研究投入了毕生的心血。
  茅盾在《落华生论》中指出许地山作品中的人物和宗教多少有点关系,但许地山并不相信宗教。当下研究许地山的许多学者也认为,许地山虽然热衷于研究宗教但实际他本人并不是宗教的“行者”。事实上,不论从许地山的家庭环境还是从他的人生阅历来看,一个出生于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并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宗教研究,不惜
  跋山涉水、旅途漂泊、忍受异地孤苦的人,在文学创作中无时无刻不闪耀着宗教光芒的人会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么?试想当年玄奘如果没有精诚的宗教信仰与追求,会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远赴西天求取真经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综观许地山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宗教信仰者与践行者。
  3.宗教精神的文学探求 许地山对宗教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宗教的终极目的是要解决“人生目的”的问题,他奉行重生活、重实行、重情感、“全能受持”的宗教观,并试图在文学创作中去探求自己的宗教信仰。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许地山在用生命去体悟和探寻宗教文化于现实人生的实际意义时,他心中的天平实际是倾向宗教的,是对宗教精神的肯定。《命命鸟》是许地山的第一篇小说,作品以缅甸一个佛教圣地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嘉陵和敏明相爱,遭到父母反对,双双入水自杀的故事。对这篇小说,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评价是“这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梁祝式的浪漫故事反映了20年代早期一般知识青年反封建的艰苦性和在斗争中看不到出路的迷茫情绪”。但细细揣摩作品便会发现,反封建家长专制只是作品入笔的一个点。事实上敏明和嘉陵面对父母的阻挠并没有多做反抗,或者根本就没有反抗。敏明的死是缘于一次幻境,仿佛去了彼岸世界,看到了情尘下的红男绿女,明白了世间的情爱不过是轮回反复。所以不愿再受无量苦楚,宁愿转身极乐国土。而嘉陵一方面为了爱情,另外则是出于对彼岸的向往,“有那么好的地方,为何不早告诉我?我一定离不开你了,我们一块儿去罢”,“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实在叫我快乐的很”。如果要以他们二人的死来反抗现实社会的家长专制,将现实与青年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小说的主题,这样的解读是不合理的。敏明听到父亲与蛊师要来拆散他们,只是独自在卧室睡了一天,不理父亲而已;嘉陵一直说要去解决那些问题,但从没有行动。况且小说中提到照缅甸的风俗,子女的婚嫁没必要非得到父母的同意,嘉陵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才履行这种手续。他们二人对现实并没有做出强烈的反抗,而是直接选择了死亡。这样恐怕就不能说明现实社会是多么残酷,家长专制是害死青年人的刽子手。因为即便在今天,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也会有不同意见,难道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封建家长专制吗?他们的死是出于对彼岸世界的精神向往,在此岸与彼岸之间他们选择了彼岸,这是一种宗教的执迷与终极选择。再比如《商人妇》中的惜官,支撑她“在那漂流的时节”能找出自己的活路的是基督教的以苦为乐和宽容博爱的精神。在此,文章更突出地表明宗教信仰于现实人生的特殊功用。这种倾向贯穿于许地山的整个小说创作。另外一篇小说《玉官》,在小说主人公玉官的思想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宗教的矛盾与斗争。作为一位中国传统女性,她相信的是传统宗教的祖先、鬼神崇拜。后来虽然加入了基督教并做了传教的工作,但她并不完全相信其教理,将祖先神主藏起来偷偷祭拜。在遭遇几次磨难后,她认为自己所受的这些苦楚是鬼神作祟。而遇见陈廉后,见陈廉睡觉时枕边放的是《易经》,而她放《圣经》,于是恍然大悟:“中国鬼所怕的到底是中国圣书!”当《圣经》帮她免于“土共”的欺侮后,她又认为“《易经》的功效可以治死鬼,《新旧约圣书》倒可以治活鬼”,并深信她的上帝能够保护她。至此,玉官对基督教的态度已然转变,直到玉官最后的人性升华则是彻底出于她对基督教的参悟。当然,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她不可能完全参透基督教的教义,但她认识到从前的守节和传教都是虚伪的,虽然是为儿子,但毕竟是功利的。所以她要回乡去真正做她的传教生活,这传教生活的前提是忏悔,具体是不求回报的工作,因为能造福大众才是她的荣耀,有所求升华为无所求。最终她带着一本《圣经》、一本《天路历程》和一本看不懂的《易经》踏上了去南洋为杏官寻夫的道路。宗教对玉官而言,已由外在的宣扬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行动。由此可见,宗教对于许地山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来说是黑暗中的一座灯塔,朝着它走,虽然路途艰险,但最终一定可以找到一条出路。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